配资在线配资炒股 字节扣子空间,这次扣的紧吗?
发布日期:2025-04-22 23:02 点击次数:100
文 | 王智远配资在线配资炒股
昨天(4 月 19 日),字节推出通用 AI Agent 平台扣子空间(Coze Space),目的让用户和 AI Agent 高效协作,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。
核心能力有三个:任务自动化、专家 Agent 生态、以及打通 MCP 扩展集成;据说,未来还将开放开发者平台,支持开发者将应用发布至扣子空间。
拿到邀请码,赶紧试了试。新建两个任务,一个整理内容,另一个生成一个研究报告。
整理内容上,选择了探索模式。
上传 4 个文件,全是 Word 文档,跟它说:帮我把这几个文件里的内容整理一下。它就开始干活了,这个任务它分成了三个步骤。
第一步,它跟我说,把这几个文件的内容混在一起整,输出一个新文件;第二步,它说已经把文件格式转换好了,把 Excel 转成 CSV,Word 转成 Markdown,再把 Markdown 转成 TXT。
第三步,它说已经提取关键信息,总结出文件核心观点,现在要梳理下逻辑结构,输出成一个 Markdown 格式的文档就可以了。
整个过程大概花了不到 30 秒。
说到优点,整理内容结构清晰,能清楚看到报告基本框架。比如:概述、特点、市场定位、目标、未来规划都非常清晰。
缺点也很明显,内容不够详细、大而全,重要东西根本没提到。要是我想了解更多,再跟它发信息,它又重新开始一轮探索,这有点尴尬了。
相比之下,Kimi、Grok 或者 Qwen 整理出来的内容更完整,还能接着提问、优化,效率好像更高。这是我对探索模式的感受。
再来说说规划模式。
我跟它说:现在要写一篇关于扣子空间的内容。然后请你帮我规划一下,告诉我该从哪些方面入手。它第一步挺让我满意,把需求提炼出来,整理成提示词。
并说:第一步要先收集信息,第二步要规划文章逻辑,第三步梳理逻辑,最后一步结构化输出,这些提示词我可以改,也可以直接点开始。
执行步骤也挺清楚,按照上面的提示词一步步来;不过整个过程时间比较长,因为规划步骤多,大概花了 13 分钟。
13 分钟里,我能清楚看到它每一步都在深度思考。我还能看到它是怎么思考的。比如:它会去浏览各种网站,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、钛媒体、腾讯新闻等。
不过,搜索范围和深度比智谱 GLM、Kimi 的探索版、Grok3 要差一些。我提一个问题,它匆匆调取三五个信息源,就结束总结了。
每一轮结束后,它会生成一个 Markdown 格式的文档存起来。过程中可以点击右侧直接查看,它还提供代码模式,直接下载,挺透明。
最终生成完,它会形成一个 Markdown 文档,还包含一个 .gsx 文件。前者我可以直接下载,后者能在网站里打开。
说说它的优势,一,内容很全面,文档大概有 8000 字,上下文记忆模型还不错;二,它能自主规划并生成网站,可视化能力也挺强。
劣势也很明显,内容深度不够,抓取信息、生成文本都比较表面,纯理论、废话多,没加入具体的研究案例。
还有一点,它目前支持多任务同时进行。新建一个任务,返回主页面再建一个,它依然可以同步运行。这就是我对规划模式的整体感受。
一句话总结即:能跑通流程,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体验完之后,我感觉 MCP 平台是不是卷错方向了。
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平台的核心,是用一个标准化协议,重新定义 AI 应用和外部系统怎么合作。
以前,各种任务系统之间对接很麻烦。
钉钉审批流程要单独对接 CRM、ERP 系统,开发成本高,更新也很慢;百度千帆 AppBuilder 以前接入企业数据库,得为 MySQL、MongoDB 分别开发接口。用了 MCP 之后,直接调用一个预置的" MCP SQL Server ",就能搞定不同数据库的对接。
字节扣子空间接入高德地图服务,用了 MCP 协议,本质也是为了缩短开发和工具调用的时间。
再看看开发和维护成本方面,MCP 是组件资产化和生态复用,把任务系统开发,从「手工作坊」升级成「工业化生产」的过程。
比如,支付功能集成,传统方式要 5 个人天,用了 MCP 可能只要 0.5 个人天;跨平台数据同步,传统方式要 8 个人天,用了 MCP 只要 1 个人天。
开放协作生态这块,MCP 属于「人在环路」机制。
什么意思呢?
任务执行到关键节点时,系统会自动触发人工确认;比如合同审核,最后你要签字,这样一来,既利用了自动化的效率,又能在关键时刻控制风险,平衡两者。
这种机制让 MCP 通过协议中立性和工具可插拔性,打破了传统生态的割据,让任务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。
所以,MCP 平台的本质是什么?
表面看,它就是一个任务系统。但深层来看,它是通过协议层的抽象,把任务执行从"工具驱动"升级为「意图驱动」。
什么是意图驱动?
我要查询订单状态、获取天气信息、处理投诉等,MCP 通过智能路由,识别出我的意图,然后在任务执行过程中,根据实际情况,进行调整。
如果某个服务不可用,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服务。鉴于此,这项革新的核心价值可以归结为三点:
一,降低依赖 ,系统之间不再紧紧绑在一起,改动起来更轻松;二,灵活应对:流程不是固定的,能随时根据需求和资源变化调整;三,开放共享,打破封闭,让更多工具和资源可以互通复用。
说白了,这种革新,是让任务系统,从「死板的执行工具」,变成「灵活的智能连接器」,能更好地对接 AI 能力和实际需求。
再看看现在的 MCP 平台,有没有"重复造轮子"的问题?
目前,传统网络接口(比如 RESTful API 和 OpenAPI)已经非常成熟,它们像不同软件之间的"通信桥梁",用起来很方便。
现在,MCP 要求把现有的接口重新封装成一个专用的"服务"。这不仅增加了开发成本,还未能解决核心的交互问题。
举个例子:
直接调用接口生成数据结构(相当于把数据打包成标准格式)其实更简单,而 MCP 的协议层抽象,可能显得有些"过度设计"。
再看看函数调用机制。MCP 实现了不同模型之间的统一调用,但在一些高频轻量的任务中,大家还是更倾向于使用原厂接口。在简单的查询场景里,函数调用依然是最高效的。
另外,对开发者来说,学习 MCP 的协议语法、工具链和调试规范(比如:服务器发送事件 SSE 的传输配置)增加了不少复杂度;而传统的接口调用,只要掌握基本的网络通信技能就够了。
更重要的是,在多模态数据处理(比如:同时处理文字、图片、声音等复杂数据)这种场景下,MCP 协议的扩展性目前还得打个问号;可以说,协议的复杂度可能已经超出了实际需求。
再说说,标准化与碎片化的悖论。
现在很多大厂都在推出自己的 MCP 市场,但这些服务互不兼容。阿里云只支持通义千问模型,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:可能会形成类似 Android 的碎片化生态,和协议初衷背道而驰。
开源社区的工具(比如魔塔社区)和企业级方案之间也有技术断层,中小开发者不得不面对「适配多套协议」的困境。
另外,MCP 的协议扩展性也存在局限。目前它的权限控制只能到会话级别,往深层次的就不支持了,这对于金融、医疗行业有很大制约性。
值得一提的是安全性。MCP 的「人在环路」机制依赖人工干预,但现在很多 MCP 平台却希望实现自动化流程,这其实和技术创新的方向有点背道而驰。
因为在多 Agent 协作时,规划有效性不足,会导致级联故障,一个小问题引发一连串的大麻烦,你还修改不了;反之,用户希望的是:哪个环节不满意,都能参与进去。
至于,商业化问题就更不用说了。
目前 MCP 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类工具上(天气查询、地图导航),但在制造业领域,像 OT 系统,这样的接入案例还很少,而且,复杂工业协议里的 MCP 也没有被突破。
虽然 Serverless 部署降低了运维负担,但像阿里云这样的平台,计费模式不够透明,长期使用下来的成本可能比自建 API 还高。
所以,我个人认为,它的商业价值,还存在验证性,未来要推动协议标准化和行业深度适配。
既然这样,问题来了,什么样的 MCP 平台具备商业价值?或者说能被中小企业用起来?
我没办法从宏观角度回答这个问题,但从具体使用场景出发,可以谈谈感受。
假设要用一个 MCP 平台来搭建一个高效工作流,比如做 PPT 或者搞用户研究,那我更喜欢一种叫「规划模式」的方式。
所谓规划模式,即把想法告诉系统,通过不断交互和补充内容,系统能够记住需求,并逐步帮我规划出一个可行性的报告或解决方案。
这种模式是从用户角度出发,让用户在使用 MCP 平台时,感觉像在 Notion 上完成一项任务一样自然;虽然 Notion 本质是个协作笔记管理工具,但从底层逻辑来看,它和 MCP 平台的使用体验其实是相通的。
比如:
我在 Notion 里输入一个问题,用斜杠(/)调用各种工具,基于问题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具,最终完成整个工作流;如果把这种体验搬到 MCP 平台上,其实是输入问题后,通过调用不同的 AI 模型或工具,一步步完成任务。
从这个角度反推,开发者要做这几件重要的事:
一,建立通用任务框架;开发者要先设计一个通用任务框架,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;二,支持灵活交互;在用户使用过程中,最好能支持暂停或调整任务流程,这样才能为未来的自动化打下基础。
三,提升任务的准确性;只有当任务的每个环节都能被精准规划和执行时,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动化。换句话说,中间过程不用人工干预,则很难更聪明。
从企业角度看也是一样。假设我在钉钉、飞书的生态中想用一个 MCP 平台,我会怎么用呢?
我是一名销售,定期拜访客户并形成资料,最后汇报给老板。整个过程可能会是这样的:
首先是信息沉淀。拜访完客户后,把信息整理出来,这一步涉及 AI 辅助撰写内容;撰写完成后,把内容整理成一份可视化报告,这一步要 MCP 平台调用可视化工具,最后,我要把这份报告发到领导的邮箱里,调用邮箱工具。
所以,整个流程用 MCP 串联起来是:调用写作工具、调用可视化工具、调用外部邮箱、定时发送给工具进行分发。
从这个角度看,MCP 平台的作用是通过协议或 API 把这些工具串联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。
因此,一个好的 MCP 平台应该能让用户像在 Notion 上完成任务一样轻松,同时为开发者提供足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。
再对比字节的扣子平台,它扣的紧用户需求吗?我觉得第一步做对了,但任务过程的干预还不够灵活,至于生态的补齐,这要时间。
以上配资在线配资炒股,是我的看法。
上一篇:股票交易平台 夯实新质生产力强基!小熊电器以高质量发展“智”变实业
下一篇:没有了